秀者网 > 句子 > 正文

​第18课的短句主要内容汇编66句

2024-10-16 16:33 来源:秀者网 点击:

第18课的短句主要内容汇编66句

古诗词三首教案1

[教学要求]

 第18课的短句主要内容汇编66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古诗词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弟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词三首教案3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四、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古诗词三首教案4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2、收集思乡的古诗。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教案5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俺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俺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俺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俺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同学口述)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俺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俺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俺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同学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俺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俺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俺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干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同学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难过、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俺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1.王安石见明月而难过,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同学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俺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俺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括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俺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同学练写.

古诗词三首教案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2、简介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2、这种思乡之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词三首教案7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

古诗词三首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弟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弟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古诗词三首教案9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三首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和图文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挂图、播放器、自制蜘蛛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两组词语,谁会读?

蒙蒙细雨 倾盆大雨春雨绵绵狂风暴雨

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雨的) 板书:雨。

2、是啊,雨是有脾气的,它时而温柔,时而暴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雨会是什么脾气呢?你们听,它来了!(播放雷雨声音)这是什么雨? 板书:雷。

二、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yāluàn ch?n chuí hóng

黑压压 乱 摆 黑沉沉 垂头丧气 彩虹

táo zhī zhūzhan yuachán

逃走了 蜘 蛛一阵大风 越来越亮 蝉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边读边划分自然段,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生字词。

2、播放课文朗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一)、研读“雷雨前”:

1、朗读1-3自然段,出示挂图1:同学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乌云、树、蝉

2、比较2、3自然段,和1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想象2、3自然段) ——树被大风吹得乱摆,蜘蛛赶紧逃走了,电闪雷鸣。

3、分析重点语句: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乌云的多、厚。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也一声不叫。”

强调没有一丝风,形容天气很闷。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是一场狂风;“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快。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用自制教具让学生区分“垂”和“掉”。垂:东西一头往下挂,形象地写出了蜘蛛随着蜘蛛网下落的情景,让人感到风特别大,连蜘蛛也害怕。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写出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用播放器播放雷声并把音量慢慢调高,让学生感受“越来越”这一词。

4、点名用“越来越”口头造句。

板书:雷雨前:闷热——大风——电闪雷鸣

(二)、研读“雷雨中”:

1、出示挂图2,结合文字观察挂图,和雷雨前做比较。

2、分析重点语句: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个“哗”体现了雨下得又大又急。

——“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看不清”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雷声和雨声在一点一点,慢慢地变小。

3、点名用“渐渐地”口头造句。

板书:雷雨中: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变小

(三)研读“雷雨后”:

1、出示挂图3,观察雨后有哪些变化。

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2、分析重点语句。

——“一条彩虹挂在空中。”

“挂”字让人感觉像是谁把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天空一样。 ——“蜘蛛又坐在网上。”

“坐”字让人体会到雷雨过后,蜘蛛又是那么悠闲、愉快。 板书:雷雨后:清新——美丽——充满生机

强调:整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四、生字指导(我会写):

3、 学习“垂、逃”的笔顺。 学生书空,描红。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个别同学写字的占格。

五、作业布置:

1、用“读读写写”句子中带点的字造句。

2、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

18、雷雨(时间顺序)

雷雨前:闷热——大风——电闪雷鸣

雷雨中:雨下起来——越来越大——渐渐变小

雷雨后:清新——美丽——充满生机

七、教学反思:

《雷雨》这篇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我安排了两个课时,公开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考虑到我们班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上课比较吵闹,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我准备挂图和播放器以及其它自制教具。对于从来没接触过教具的学生来说,感觉很新鲜,整堂课的注意力都跟着老师走,这不仅仅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2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小学二年级学生

2、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3学生课前准备:

(1)在生活中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2)利用百度搜索雷雨的相关知识、视频,加深对雷雨的认识。

二、教学课题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雷雨》 内容分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书写“压、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感悟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2、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准备:

课前利用百度搜索《雷雨》相关的音频、视频,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雷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利用百度搜索的音频、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的情境,加深学生对雷雨前中后景色的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并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书写生字,出示课件,重点指导“压”、“垂”的书写。

4、让学生配合课件思考:为什么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用“垂”字,而不用掉、落等其它动词?

5、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6、开火车读生字。

7、把词语放入句子中,指名读句子。

三、朗读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看画面,认真听,认真看,想想课文围绕雷雨写了哪几个时候的景象?(播放课文情境朗读的画面)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让同学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初感“雷雨前”:

1、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雷雨到来方前我们会看到什么景象?生汇报。(播放画面)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捧奖杯”游戏识字。

二、观看动画,整体感知:

1、观看动画。

2、复述: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3、分别指出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3自然段,感悟“雷雨前”的静

1、看图一(雷雨前的景象)回答:

(1)说说图片上的景色是怎样的。

(2)你认为这些景象写得怎么样?

①漫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这句话说明什么?“压”字给你的感觉怎样?)

②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为什么叶子不动,蝉也不叫?)

2、看图二(雷雨前的景象)回答:

(1)观察天气有了什么变化。

(2)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么样?

①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忽然”?)

②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哪个词写得好?)

3、看图三(雷雨前的景象)回答:

(1)说说天气又了哪些变化?

(2)比较句子:

①闪电亮,雷声响。

②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4、齐读“雷雨前“这一自然段。

5、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二)学习第4—6自然段,感悟“雷雨中”的猛

1 看图一(雷雨中的景象)回答:

(1)这时天气有了哪些变化?

(2)三个“哗”字说明什么?

2、看图二(雷雨中的景象)回答:

(1)往窗外望去,外面的景象怎样?

(2)为什么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

(3)两个“渐渐低”说明了什么?

(4)用“渐渐地”练习说话。

3、齐读“雷雨中”这一自然段。

4、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5、指导朗读,边读边想主要写什么?

(三)学习第7、8自然段,感悟“雷雨后”的美

1、看图一(雨后的美景),读一读。

2、看图二(雨后的美景),说一说图中出现哪些景物。。

3、齐读“雷雨后”这一自然段。

4、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5、指导朗读。

三、对比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口头述说,完成表格。

四、整理全文脉络。

五、总结: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了有关雷雨的一些自然知识,知道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

六、拓展

1、有关天气一些谚语。

2、完成课后“读读抄抄

附板书:

18、雷雨

前:乌云 大风 电闪 雷响

中:雨(大→小)

后:太阳 彩虹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4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5

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5、总结课文,课外延伸。说一说:春雨、秋雨、夏雨是什么样的?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认读四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了解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媒体:

课件1: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激趣导入;

课件2:播放雷雨前的情景动画,给学生视觉冲击,激发兴趣,促进理解 ;课件3:播放下雷雨时的情景动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

课件4 :播放雷雨过后的情景动画,将抽象变为直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

课件5:奇特的自然现象:日出、日落、浓雾、秋霜、冬雪,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投影仪:出示投影片(雷雨后)、出示投影片(填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及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了?(课件播放雷雨整个过程录音)

说说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2、大家听得真仔细、说得真好!对,这是一场雷雨。(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过渡:雷雨前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三、细读,品味。

(一)指名读1——3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1、学生回答,老师引读(板书:蝉不叫、大风 、蜘蛛 、闪电、雷声。)

①学生自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

②学生汇报。边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边指导朗读。

黑沉沉:ABB式、你能说出像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垂下来:风很大,蜘蛛顺着蛛丝垂下来逃走。说明蜘蛛心里害怕。(师用小铅锤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垂”。)

乱摆:说明风很大。请学生用手做动作,帮助理解。

3、能用朗读把这些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吗?

①学生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评议;

③齐读。

4、拓展:刚才我们知道了下雨之前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除了这些,你能想到还有哪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提示:① 燕子低飞。②蚂蚁搬家……)

5、乌云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不叫了,蚂蚁都在忙碌地搬家,燕子在低飞。让我们去看看雷雨前的景象吧!(出示课件:雷雨前的情景)

(二)品读4-6自然段。

过渡: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出示课件:雷雨中的情景)

1、看图,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随机板书:雨大、看不清。)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把描写雷雨中的段落读一读。

3、课文中写雷雨是怎样变化的?指名说。(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

4、指名读,指导学生把雨中的变化读出来。

5、先自由读,再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三)品读7-8自然段。

过渡:雨的变化可真大,刚才还哗哗哗地下着,可没一会儿工夫,雨渐渐地小了,嘿,天晴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可美了,赶紧来读一读吧!

1、学生自由读。

2、你觉得你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句吧!指名读。(师随机板书:雨停、太阳出来、彩虹挂、蝉叫了、蜘蛛坐、青蛙叫。)

3、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雷雨过后那充满生机的美景。(出示课件:雷雨过后的情景)

4、看图说: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5、拓展: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想想看,雷雨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最想做什么?

6、出示投影片①(雷雨后)引读:雨_____了,太阳_______了。一条_____挂在______。蝉____了。蜘蛛______。池塘里的_____,青蛙_____。

出示投影片②:雨终于停了。_____的太阳公公又出现在 _____。一条_____的彩虹____挂在____的天空。蝉______叫着。______的蜘蛛又坐在______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______地叫起来了,为这雨后的美丽景色增添了无限生趣,人们呼吸着这______的空气,听着这______的声音,心里____极了。

7、让我们想象着自己已经走进这美景之中,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7-8两段。

①指名读,评议。要读出雷雨后清新、洁净、那充满生机的美丽。

② 师范读,再指名读。

四、拓展练习,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过渡:雷雨是神奇莫测而壮观的,大自然还有很多如雷雨般奇妙的自然景象。

1、课件出示奇特的自然景象:日出、日落、浓雾、秋霜、冬雪

2、学生看后,师问:刚才看到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景象。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夏季的一场雷雨。雷雨的整个过程,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自然是一幅神奇而又多姿多彩的画卷,让我们留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你一定会有更妙的发现的。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暴力,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

2. 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 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 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

2. 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 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 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 摘抄三个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第三课时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两个人物: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廉颇—知过改过主动认错

共有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