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范文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结题报告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 “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 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xx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 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 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 研究的总结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 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xx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三)“教研”、“科研”一体化
教师科研源于常规教学,因此,近两年课题研究向全校语文教师铺开,与常规教学水乳相融,同步进行。课题组还聘请原教科所副所长黄耀光老师做专业引领,开展了“周五研讨日”活动。全体语文教师围绕专题“语文教学的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进行教研,每一教研组先在组内备课——大组备课,专家指引——小组反思,再次备课——执教老师上课、听评课、反思——修改教案——在同行班内继续执教,反思——形成精品教案。例如《梅兰芳学艺》、《小露珠》、《乌鸦喝水》、《伊索寓言》等已形成我校的精品教案。“周五研讨日”受到老师们的极大欢迎和兄弟学校的关注。
结题报告范文2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翻阅图书等调查方法,大概弄清楚了茶文化的来龙去脉,当然,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员,所以不可能完全懂得到其精髓,只能说是了解到一点皮毛而已。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或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选择了“茶文化”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在这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在进行活动时,我们遭到了被访问人的拒绝和辱骂,我们的心里非常难受,但是我们并不因此气馁。我们组每个人都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句话。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向前进,向前冲,就算是硬着头皮也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并不是为了修得学分而去进行研究性学习,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进行活动中能够自我磨练,找到面对困难的方法,解决它,克服它,让我们在社会中,在坚强意志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自立、自强、自理,使自己变为21世纪的新一代主人公。认真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终于完成了我们的使命。说实话,在这一轮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确实学会了很多东西。在其中,我们学会了与人社交,学会了实践,学会了关心他人……
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泡茶,在古时候,大街上的人们常流传着一句俗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我们所研究的是茶文化,也想研究泡茶的技艺,必究其根本。
1、茶的源流与历史
神农氏发现茶树,只是鉴别,断定茶有药效而已;真正使茶成为“国饮”的却是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无名氏的不断栽培、更新、繁衍,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采叶焙制,而改良为煎烹饮啜。如此这般发明再发明,改良再改良,从而使得这一深具民族性的饮料,能流传千古而而世人所饮用。
2、茶叶的辨别
要想泡出上等的茶,必须选择好的茶叶,可是用什么办法能辨别出茶叶的好坏呢?鉴别茶的要领如下:
1、从茶的形状上辨别:每一种茶都有一定的标准形状,有许多种茶叶都是根据形状来分级的。主要的条件是茶叶的老嫩,老而粗大的总比幼嫩紧给又整齐者的品质差;此外茶梗、茶片、茶末含量多者不好,夹有杂物更不应该;
2、从茶的色泽上辨别:干菜的外观色泽,凡是有油光且新鲜的为佳,各种茶都有其标准色泽;
3、从茶汤颜色上辨别,各种茶都有标准水色,以澄清透亮而呈艳丽者为佳(好品质的红茶茶汤冷后会呈乳仅现象,另当别论)。
4、从茶的香气上辨别:这是茶品质的主要条件。最简易的办法,是将一撮茶叶放在掌心,用口呵气,使茶叶受热而发出香味来,香气愈浓愈久愈是好茶叶。
3、挑选茶壶
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具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兼雅。质地要白滑,最重要的是使用。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发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如何辨别一把好茶壶呢?
首先要从壶的造型结构来看。一把壶完成需由多部分相组合才行。其组合是否合乎理想,合乎物理性质,是评断这把壶好坏的基本要件。以下就茶壶三要素,壶嘴、壶把、壶身三部分的组合加以叙述。
三点成一直线:壶的嘴、壶把、钮必须成一直线,换句话说,就是三点要对直(少数特殊造型除外)
比例要匀称:各部分组合比例,应力求匀称,同时要展现出落落大放的空间感。
出水顺,握感轻:壶嘴与壶身,壶把与壶身的连接部位,要处理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破绽,宛如一体成型般。
看色泽:据行家的说法,茶壶的色泽以滑润为佳,一把好茶壶,其土胎色所呈现之滑润感,的确很迷人。
听声音:茶壶因烧成火候的不同,硬度多少会有差异,因而声音也就有清脆铿锵或混浊迟钝之分。究竟清脆较好或混浊声较佳,并无一定标准。不过根据多数行家认为,声音较清脆铿锵的壶,较适合泡发酵,香气高的茶,如生茶;声音较混浊迟钝的虎则适合泡重发酵,韵味低沉的热茶。
辨别壶声的方法是,将茶壶平放左手手掌上,以右手食指轻弹壶身。
了解了辨别茶叶和茶壶的方法,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冲泡技法。
4、泡茶用水
水之干茶犹如水之干酒一样重要。众所周知,凡产名酒之地多因好泉而得之,茶亦如此。再好的茶,无好水则难得真味。故自古以来,茶人无精干水的鉴别,水的好坏对茶的色,香,味影响实在太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饮用水(当然包括泡茶用水)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指标:
第一项为感官指标。
色度不得超过15度,并不得有其他异色;浑浊度不得超过5度;不得有异臭异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第二项为化学指标。
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要求氧化钙不超过250毫克/升铁不超过0.3毫克/升,锰不超过0.1毫克/升,铜不超过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毫克/升。
第三项为毒理学指标。
氟化物不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为0.5~1.0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4毫克/升,镉不超过0.01毫克/升,铬不超过0.5毫克/升,铝不超过0.1毫克/升。
第四项为细菌指标。
细菌总数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在一升水中不超过3个。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
天然水按其来源可分为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也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
5、泡法
选好了茶叶、壶、水,现在就来泡茶。泡茶的泡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后名的泡法有:
①安溪式泡法:
1、将泡茶的用具准备好。安溪式泡法要求先烤茶,要准备闻香杯;
2、挖干壶中的水汽;
3、温壶,用沸腾的水烫壶;
4、温杯,等候茶表面的水蒸发后,将壶中水倒入闻香杯中;
5、在壶中放入半壶茶叶,开始烘茶,烘茶的时间和冲泡潮洲茶相比较短,因为高级茶一般保存的都比较好;
6、冲水后大约呼吸5次,即可向壶中倒水,利用这段时间将杯中的水倒在池中;
7、不用茶蛊而以点岳方式直接倒入高杯中,第一泡倒1/3,第二泡再倒1/3,第三泡倒满;
8、将空杯和高杯一起放在客人面前,如果客人没有闻香的习惯,应暗示客人将茶倒入另一个杯中,高杯用来闻香;
9、抖壶,第一泡与第二泡之间,用布把壶包上,用力摇三次;
10、手臂不动,手腕用力上下摇晃。以下泡与泡之间都摇三次。茶汤倒出后的抖壶是要使内外温度均匀,与潮洲式在摇晃的意义上恰恰相反,整个冲泡过程若需要摇晃27次。
②传统式泡法
1、备好冲泡用具,备茶叶,备水;
2、烫壶。将水冲入壶中,至溢出为止;
3、把烫壶的水倒净,可以从注口倒出,也可以从壶口倒出;
4、比较高雅的置茶方式,是在茶壶上放一个漏斗再拨入茶叶,一般场合可以直接用手抓入即可;
5、将烧开的水倒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为止;
6、烫杯。烫杯的作用有两个,一为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至于使茶冷却的太快。二是利用烫杯的时间使茶汤增加浓度;
7、把壶中的茶汤倒入茶海中,因为先倒出的茶汤较淡,后倒出的较浓,所以将其全部倒入茶海中,使其浓度均匀;
8、分杯。将茶海中的茶汤倒入小杯中,每杯以八分满为宜;
9、奉茶。客人自由取用,饮用完毕,将茶杯归回原位。
-
- 处分思想报告
-
2024-03-20 19:14:20
-
- 处分思想报告
-
2024-03-20 19:11:32
-
- 处分思想报告
-
2024-03-20 19:08:44
-
- 处分思想报告
-
2024-03-20 19:05:56
-
- 辞职报告
-
2024-03-20 19:03:08
-
- 电气自动化实习报告
-
2024-03-20 19:00:20
-
- 幼儿园自查自纠报告
-
2024-03-20 18:57:31
-
- 最牛的辞职报告
-
2024-03-20 18:54:43
-
- 竞聘报告
-
2024-03-20 18:51:55
-
- 辞职报告怎么写
-
2024-03-20 18:49:06
-
- 思想纪律作风整顿自查报告
-
2024-03-20 18:46:18
-
- 生产实习报告
-
2024-03-20 18:43:30
-
- 客服辞职报告
-
2024-03-20 18:40:41
-
- 幼儿教师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
2024-03-20 18:37:53
-
-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2024-03-20 18:35:05
-
- 个人原因幼师辞职报告
-
2024-03-20 18:32:16
-
- 个人原因幼师辞职报告
-
2024-03-20 18:29:28
-
- 简单个人原因辞职报告
-
2024-03-20 18:26:39
-
- 法制报告会心得体会
-
2024-03-20 18:23:51
-
- 离职报告
-
2024-03-20 18:21:03